星寶為求關注哭鬧不止怎么辦?1個例子2種策略,輕松改善,爸爸也能帶好娃!


作者 / 李培森
編輯 / 教研院
孤獨癥是一種廣泛性的發育障礙,其主要特征有: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和刻板行為。因為語言交流、社會交往能力發育受到障礙,所以孤獨癥兒童會用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當這些行為不被人們理解或接納時,就會被稱之為‘問題行為’。
這些問題行為代表著兒童的需求,一般會分為4大類:
1 尋求關注(獲取注意力)
2 獲取某物(獲取實際的物品,如零食、玩具、活動等)
3 自我刺激(獲取自我感官上的刺激)
4 逃避任務
一般來說我們分辨行為的主要功能(目的),可以使用ABC行為記錄法。當中的A指的是行為發生前5秒的所有環境事件,B指的是兒童的行為,C指的是行為過后對兒童的直接結果。
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尋求關注行為的干預。從名稱上可以看出兒童的問題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關注(來自于成人、家長、同伴、陌生人的關注),這些關注是維持行為繼續發生的‘強化物’。下面我們來用實際的案例來判斷求關注的問題行為。
例1:情景:上午11:30,爸爸坐在電腦前忙碌了2個小時了,小朋友在客廳玩游戲。
小朋友:爸爸,我想讓你陪我一起玩,可以嗎?
爸爸:等一下,我正在工作。
小朋友:(過了3分鐘)爸爸,你快過來和我玩。
爸爸:等一下,爸爸還得工作一會兒。
小朋友(過了2分鐘,開始尖叫、大喊):我不想一個人玩,我想和爸爸玩。
爸爸:好吧好吧,我來了。(終止了對話)
根據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運用ABC記錄法(A自己玩游戲——B大喊大叫——C爸爸來和小朋友一起玩),得知小朋友大喊大叫的結果是爸爸來陪小朋友玩游戲了,那么以后出現在類似的情境下兒童會直接要求爸爸陪自己玩還是會大喊大叫讓爸爸來的幾率比較大?是大喊大叫會比較直接一些。
那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在解決問題之前需要回想幾個問題:
1 小朋友知道如何正確獲得爸爸的關注?
2 這個方法有效嗎?
3 如果無效,會采取什么方法?
4 這個方法有效么?恰當嗎?
5 以后小朋友使用哪種方式機會會更大?
是不是分析完,感覺清晰了很多?
那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
有兩個策略:1、前事策略 2、結果策略
1、我們先從前事策略解決:
我們首先需要確認一種適合兒童當前能力的正確行為作為小朋友正確吸引關注的行為。然后需要測量小朋友對關注的需求(最短時間)。接著每次在快接近小朋友最短需求的時候,及時給予小朋友關注(強化),最后每當兒童用正確的方式提關注的需求是及時給予關注。
例2:例1中的爸爸測量得知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對關注的需求的最短時間為5分鐘,然后當孩子對爸爸說:“爸爸,你能和我玩一會兒嗎?”爸爸就說:“可以,但是我只能陪你玩2分鐘,然后爸爸就要去工作”。
接著爸爸就和孩子玩了2分鐘就去工作了,孩子獨自玩玩具4分鐘后,爸爸出來接水看看孩子在搭積木,就說:“哇,你搭的城堡很好看啊,很厲害啊”然后孩子開心的笑了,然后爸爸又繼續工作,過了4分鐘,爸爸出來陪孩子玩了2分鐘,最后孩子一上午出現大喊大叫的次數明顯少了很多。
2、現在我們從結果策略解決:
結果顧名思義就是行為已經發生,當兒童出現大喊大叫的時候,家長不能給予孩子任何形式的關注,當兒童安靜之后再去給予關注。
例3:例1中的小朋友又開始大喊大叫,爸爸繼續忙碌不理會孩子,孩子又繼續大叫,過了1分鐘爸爸還不來,孩子聲音更大了,爸爸繼續不理會,過了2分鐘,爸爸聽見孩子不喊了就出去和孩子玩了,孩子以后使用大喊大叫的方式獲取家長關注的頻率下降了。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些在執行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當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時,可以根據家長的情況適當滿足。
?當孩子以不合理的方式獲取關注時(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不能給予任何形式的關注。
?家庭的干預意見需統一,并且干預策略一定要堅持使用。
?在進行結果策略時大多數兒童都會有‘爆發’的階段,不用過多的擔心,家長需要堅持使用干預策略。